三十几岁的年纪,已经过了那种叛逆的时期,在一路跌跌撞撞中,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些被自己忽视的普世道理。也明白了,改变世界的前提,是首先在自己能力圈范围内,做出亮眼的成绩。
在每日看似枯燥的日子里,我正式创业也有1年多了。自从突破了自己不适合创业这个认知障碍后,我对于创业有了很多新的认知。今天跟大家分享2个观点。
01人人皆可创业吗?
昨天在有朋友私信我,说看了我的文章很激动,因为他准备辞职,开始自己教育工作室的创业之旅。这位朋友是学科专业出身,有了几年的教学经验,想要在4线城市开始创业。
由于还没有详细沟通,我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。不过我想说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创业的。古代打仗讲求天时地利人和。我觉得创业的核心首先是人。
什么样的人不适合创业呢?在这里我列举3个点:
1)跟风随大流者
在我分析创业失败者的共性时,发现80%以上的创业者一开始创业是跟风而为。
看到自己周围有朋友或者亲戚,自己创业赚的钱多,心中不忿,觉得自己也可以做到。于是,在没有想明白的情况下,轻易地投入了一个不了解的行业,结果自然是血本无归。
2)急功近利者
昨天在跟一位同仁探讨当下的教培市场,这位同仁无不感慨的说,做教培创业真难。他3年前投资了要给少儿口才的项目,到第3年才开始赚钱。中间现金流差点断掉,他到处借钱。
正如《创业维艰》作者本·霍洛维茨所说:
在创业过去8年多的日子里,只有3天是顺境,剩下的8年几乎全是举步维艰。
一旦选择了创业这条路,就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。如果急功近利,刚开始3个月没有赚钱,就心生退缩,那么创业之路必然无法长久。
3)多项目并行者
这类人一般是有一定资金和资源的人,因为对于行业和创业的认知并不完整或者全面,容易盲目投资。有的人认为这是“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”的理念。
但是这个理念的前提是,创业者的认知和实力已经能够达到一定水平了。
人的精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,我认为创业者要在一个项目上取得比较大成功后,才可以考虑其他项目。正如没有在一件事情上得过冠军的人,是无法在其他事情也找到这种感觉的。
没有在一个项目上有突破,就贪图多项目的成功,这是不切实际的。

02 疫情之下,是创业的最佳时机吗?
说完了人和,我们再来说说天时。疫情来临,很多人都变得更加谨慎和保守。
此时,我却跟大多数人的意见相左,倡导有专业能力的人出来创业。为什么?
因为这都是我通过操盘项目,并且经过实际调研得出的结论。我今天还在头条看到,有比较知名的行业大号“唱衰”行业发展,倒闭、倒退的字眼仍然占据主流。
整个行业确实很难,但我们不能扼杀那些回暖的迹象,那些发展迅速的机会,那些已经被证实的模式。教培行业确实遭受了打击,但是当下却在迅速恢复并且开始蓬勃发展。我们来通过3个信号来看教培行业的未来。
1)四大巨头布局教育行业
如果关注行业动态,会发现ATTT四大巨头,都在加大投入进行教育行业布局。为什么?
教育是人类的底层需求,并且有数万亿的市场体量,与此同时,教育是可以进行互联网化的。
巨头布局教育行业给了我们一个强烈的信号,未来在教育行业将会有巨大的发展。资本不会骗人。
2)教育行业增速
蓝象资本的创始人在混沌大学的课程中提到,蓝象今年投资了80家教育初创企业。他说:教育是自带10倍增速的行业。
根据数据显示,教育行业的增速高达15%。这在其他行业是很难达到。
而当下很多人只是看到了周边倒闭的教培,其实如果你们再去看看存活下来的机构,会发现8月份的他们,特别是中小机构犹如脱胎换骨。
3)操盘实例验证
疫情期间,我从2月份开始操盘外地的教培项目。明显从6月份开始发展速度变快,到7月份达到了一个小高潮。8月份的淡季,也有能够收入10W+的机构。
身在浪潮中,我的感受非常清晰和明确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,我说的案例针对三四线城市。在疫情之下,一、二线城市的机构反而恢复和发展的比三、四线要慢很多。

写在最后的话
地利我就不详细展开了,空投糖果的结论是三、四线。
综上所述,教育类个人工作室,尤其在三四线城市,将会有很大的发展。
如果你觉得自己满足天时地利人和,并且审慎考虑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,个人工作室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目的在于传播知识,不代表空投糖果立场,文字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http://www.ktcandy.com/qukuailian/735/